Search In this Thesis
   Search In this Thesis  
العنوان
论中阿当代文学的“被边缘人”
以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和波萨提《饥饿》
两部小说为例
(比较研究):
المؤلف
إبراهيم, سعيد فتح الباب عيسى.
هيئة الاعداد
باحث / سعيد فتح الباب عيسى إبراهيم
مشرف / جان إبراهيم بدوي
مناقش / حسن رجب حسن
مناقش / مرفت علي محمد
تاريخ النشر
2022.
عدد الصفحات
286 P. :
اللغة
الإنجليزية
الدرجة
الدكتوراه
التخصص
الأدب والنظرية الأدبية
تاريخ الإجازة
1/1/2022
مكان الإجازة
جامعة عين شمس - كلية الألسن - قسم اللغة الصينية
الفهرس
Only 14 pages are availabe for public view

from 286

from 286

Abstract

论文的总结
文学是最能表达我们复杂情感的东西,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前进。文学会告诉我们,人就是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着他未知的欲望和简单的需求,以及他对暴力、仇恨、爱和力量的倾向。这些小说将我们从个人痛苦中的自我放纵中解放出来,与他们的角色分享他们的贫困、拒绝和严酷的条件。
阿拉伯和中国文化富有充满着边缘人文学的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和中国世界的研究者近来对边缘人和边缘化事业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尤其是随着阿拉伯革命的爆发。这使我们所有人都变成了边缘化人和边缘化的国家。这些作品中对边缘化的关注富有多样性,有的讨论了女性的边缘化,有的强调阿拉伯世界的问题本来在于青年的边缘化,也有的坚持只影响穷人和社会群体的经典边缘化概念,所其为穷人和赤贫者的边缘化。我也强调“经典”的特征,因为边缘化问题已经超越了经济和政治形势,包括了所有不同于既定的、宣传的统治权威话语的。
换句话说,知识的各个层面对多样性和多元性的排斥导致边缘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扩大,这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促使许多作家处理边缘化和被边缘化的戏剧,如它成为了各种社会边缘阶级的思想、话题和英雄丰富的素材,因为他们意识到这种困境的严重性及其对社会阶级形成的影响,然后他们专注于呈现这些边缘家庭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寻找逻辑的或不逻辑的解决方法,以便逃避这些贫苦阶层所遭受的贫困和边缘化之幽灵,以及认知和意识形态剥夺所造成的社会边缘化的幽灵。这一切都是由这些边缘化阶级所遭受的贫困和剥夺状态造成的。
这样,中国作家余华在大部分作品中都涉及到边缘化阶级,包括小说《许三观卖血记》,这一作品从第一眼看到主人公在寻求卖血来克服所有问题时所采用的解决方法。他在一个残酷的社会中面临着贫困和苦难,看样子 这个社会放弃了对这些边缘化阶级的责任。波萨提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同样的想法,好像他写作是为了捍卫在社会上、在经济上受压迫的边缘化阶级。这一点在他的小说《饥饿》的书名中很明显,这个让读者震惊的标题,暗示了小说主题所包含的悲剧的严重性,因此饥饿来了,没有时间或空间的定义或描述。作家渴望传达他的信息,需要注意将这些边缘化阶级从贫困和贫困状态中解脱出来。英雄杂格鲁尔家庭的场景和故事本来是一个痛苦的例子,说明饥饿感达到了所有家庭成员空腹而睡觉的这一程度,或者他们对从面包店吃一些烧焦的或损坏的面包就感到满意。在面对这场悲剧上,不得不出卖自己或自己的鲜血之外来向贫困命运逃避,或者向他们自己贫困命运投降。但他们具有自尊,他们把饥饿比乞讨更喜欢,而更愿意把自己手上的鲜血出卖,而拒绝向社会中的心硬同胞伸出之手要求援助,社会阶级差距很大,富人遭受过剩,穷人遭受贫困和剥夺。
因此,饥饿和贫困是伴随各种边缘化者的主要主题之一,尤其是在城市或农村空间,因为它是一个与物质价值而非道德价值相关的空间,因为社会就像一个追逐自己物质利益的变态女人,边缘化者仍然是社会中最易受剥削的元素,边缘化者的生活与他面临风险的社会和意识形态斗争有关,尤其是失业的边缘化阶级。
本论文题为论中阿当代文学的“被边缘人”¬¬¬——¬——以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和波萨提《饥饿》两部小说为例,主要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文学比较研究,探讨中国作家余华和埃及作家波萨提在当代中国和埃及文学中关于边缘化小说的文学创作特点和贡献。本文包括两个主要方向:第一个方向集中于考虑到边缘化小说的概念,并在《许三观卖血记》和《饥饿》两部小说之间呈现边缘化和边缘化阶级的主题思想。主题本来围绕着描述两部小说中的英雄所遭遇的需要、贫困和剥夺等状态,以及他们克服这场悲剧并摆脱贫困和边缘化幽灵的采用方式,通过对两部小说中边缘化的特征和人物形象准确描述的比较,来展现这些边缘化阶级英雄的苦难;第二个方向集中于比较一下两部作品中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叙述方法、叙述者的角色、象征使用及其内涵,以及时间和地点元素的重叠及其对作品的影响。这两部作品在文学处理和艺术价值方面上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性、经济性边缘化。本文由三章组成。
第一章:两部小说的被边缘生活全景创作与其社会性和人类性之影响
本章首先谈到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和波萨提的《饥饿》这两部小说的被边缘生活全景创作与其社会性和人类性之影响概观,包括边缘人概念、时代背景与故事内容、困难主题以及塑造被边缘人物形象的社会性和人类性影响。《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作家是一部揭露社会现实和人性本质的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在文中刻画了一群在苦难中不断挣扎却不自知的人,许三观在与苦难进行一次次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坚韧与顽强的精神。本章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通过分析许三观卖血的前因后果,阐述许三观如何与现实的虚假平等进行抗争,希望帮助我们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看清社会与人性。同时以埃及作家波萨提的《饥饿》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来进行关于中埃两国文学中的边缘生活全景创作比较。《饥饿》展示了一个家庭生活的社会现实,强烈地强化了其人物原型沉浸在人类边缘世界的深刻描写场景。两部小说以许三观和杂格鲁尔为代表刻画了社会上底层普通人物形象,并展现他们人生的自尊、自信与自强、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本章是由两节组成的。
第一节:被边缘生活创作的主要思想内容
本节主要讨论边缘人的界定概念,展示两部小说的时代背景与故事内容,看清在被边缘生活创作上的主要思想内容。《许三观卖血记》和《饥饿》两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是50-70年代。苦难是两部小说的主题,是余华和波萨提为了透视人性和社会所营造出的特定环境。主人公是当时的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叙述便只是当时民间个人的日常生活。《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时间包括了许三观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 许三观以卖血解决生活困境的行为让我们窥探到生活的苦难与艰辛, 也表现出普通人在面对生活困苦时的坚韧与顽强。而且在《饥饿》小说中,波萨提演奏了三乐章的交响曲,从丈夫、妻子和儿子的三个角度讲述了对面包和爱情的饥饿故事。小说描写了一个极度饥饿、生活困苦的家庭,为了寻找一块面包,仿佛要向我们揭示世界的现实和残酷性。波萨提在《饥饿》中成功地描绘了这个家庭的贫困,以至于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很难想象存在类似的家庭,这个家庭首先生活一日复一日,丈夫上班了就吃饭了,如果他没有工作,他们饿着而睡觉,所以妻子被迫向邻居借了一些面包,或者一条面包就足够了,只蘸食盐,有时不蘸。小说事件不仅反映了埃及乡村村庄的状况、这些村庄被贫困、饥饿、疾病和边缘化所淹没,而且故事的发展历程,无非是表达了他们各自面对饥饿的策略,以及大家团结起来保护家庭避免饥饿危险。这样《许三观卖血记》和《饥饿》两部作品生动地描写了特殊年代下中国和埃及最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况,在这其中体现普通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不可避免又无法反抗的苦难与伤痛,进而展现出普通民众顽强的生存意识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两部小说以寓意方式揭示现实,探讨人的存在问题。尽管在两个作家的创作生涯中,他们的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发展变化,但描写“边缘人”的生活创作却是贯穿其整体创作的主题。
第二节:塑造“被边缘人物形象”的社会性和人类性影
本节通过对塑造在《许三观卖血记》与《饥饿》这些被边缘人物形象”的社会性和人类性影响而进行比较分析,挖掘两个作家笔下边缘人的生存特征,探讨作家们边缘写作的独特艺术形式。在两部小说上“边缘人”是贯穿其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线索。余华和波萨提作品时常充满边缘人困难与痛苦的温暖气息。《许三观卖血记》是以许三观卖血为主线,描写他一生中面对的各种苦难和他在苦难中的无边的挣扎。许三观在面对人生的各种苦难的时候,他的唯一方式就是卖血,以最便捷的方法换取最实在的物质挺过了一个又一个苦难,可以说面对生活苦难的方式就是卖血,卖血成了小说的情节主线,也是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他本来是个小人物, 父爱是他的本能, 善良是他的本性, 坚强是他的品格。
另外,《饥饿》小说中杂格鲁尔的家庭本来是饥饿主导的贫困社会经济现实的体现。埃及作家波萨提成功地在不同层面上体现以饥饿为主导的社会性、经济性贫困现实。《饥饿》中的穷人一天除了面包几乎什么都吃不到,而且往往连这种基本食物都很少,以至于穷人几天只能饿着肚子。杂格鲁尔是埃及村庄的新婚丈夫,他很穷,经常不工作。如果他上班了,就由于他拒绝别人骂自己母亲而离开工作。饥饿》以生存斗争和尊严的日常斗争问题为基础,描绘了穷人和赤贫者为一条面包而奋斗的故事作家在《饥饿》中似乎清楚地表明,这个家庭虽然贫穷和贫困,但谦虚的主要特征是谦虚,所以我们发现妻子害羞向邻居借面包,总是想快点还清债务。儿子为他的朋友感到羞耻,没有在他面前品尝他给他的食物。小说家说起他的小说取名《饥饿》的原因,国家达到的饥饿程度是唯一让我担心的事情,因为当饥饿达到一个家庭到垃圾箱里寻找食物的程度时,这意味着我们正处于一场真正的灾难边缘。
第二章:被边缘主人公文化的小说创作
本章试图从被誉为生存小说的《许三观卖血记》和《饥饿》出发,来谈谈余华和波萨提的生存哲学和人性关怀,体现对生存深刻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期间夹杂了对人性悲苦的描述和人性光辉的弘扬,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本章是由两节组成的。
第一节:主人公对社会被边缘问题的文化
本节主要讨论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生存哲学。《许三观卖血记》以许三观为主人公和他的十一次卖血历程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一个小人物在中国艰难时期下的“奋斗”过程。小说主人公许三观的刻画十分生动饱满,他老实诚恳,他善良乐观甚至是坚韧,还有他的好面子和粗俗性格,在一次次卖血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生动地确立出来。许三观对待苦难的生存方式只是卖血。许三观共卖过十二次血,他用自己的血成家、保家、养家、救子。许三观最初走上卖血的道路是由于他的好奇心,也正是由于这一次好奇,使他走上了与他生命为伴的卖血道路。一个在新中国的大历史事件背景下的普通人依靠自己的“能力”,度过了一个个难关,为家庭,为尊严,为活着。他的每一个难关都没有得到国家帮助,要靠卖血度过,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和悲哀。在书中最后,他居然会为自己不能卖血感到伤心,让我们啼笑的同时也感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卑微可怜。可以说,余华把那个人的卑微和伟大都描写出来了。
此外,《饥饿》是一苦难苦交响曲,小说中妻子、丈夫和儿子,他们都面临饥饿,每个人都为支持家庭和家庭的保护做出贡献,通过三个人物之间叙事空间的分布,表达他们每个人在这种支持中的份额。在三个人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里的丈夫在饥饿事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领导者。家庭及其养家糊口的人,尽管这个家庭是一个卓越的母系家庭,就像埃及农村的大多数家庭一样,也许尤其是在萨达特时代征服之前。《饥饿》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从苦难中突出生命精神,用人道主义接通生命存在的意义。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小说所讲的饥饿并不是词汇意义上的饥饿,而是困扰人物的饥饿本质上是社会饥饿,一种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一种对社会和平与社会保障的渴望,对面包的渴望,爱和知识只是这种对社会和平的渴望的表现。
《饥饿》小说体现了以饥饿为主导的赤贫社会经济现实。这部小说中有许多有趣的情节和场景,反映了普通穷人的生活世界。小说中饥饿的形象诡异到令人震惊,这在我看来也是它与众不同的原因。这里的饥饿似乎不是食物的缺乏和无法获得,而是一种重复的、生命的行为。波萨提弃了每一个道德主张,而这正是赋予小说可信度的原因。他知道如何将自己置于简单人的角度,以及如何将目光集中在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生存问题以及不断受到社会羞辱的威胁上。因此,他创造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底层家庭”的社会真实形象。
余华和波萨提正是用独特的方式,表现他对于人性最深切的关怀善星恶是并肩存在的,要对它们一裡到信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我想这就是他们俩不遗余力想表达的人道主义关杯,他们意在让人类学会“忍愛苦难,为活看而活春满怀人道主义关怀看世界”,这就是他他们的作品中悲悯情杯的存在的意义。
第二节:时间与空间成分对角色发展过程的影响
本节集中于考虑到《许三观卖血记》和《饥饿》两部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成分对角色发展过程的影响,旨在于表现余华和波萨提对时间与空间的独特理解,不仅享有向传统回归的意味,但又是回归传统,对时间与空间的把握体现出他们俩已从一个先锋浪子的叛逆,教感,逐渐成熟,开始探到了世界的无限和艺术的深度。
余华把许三观实血的故事按故事发展的原有顺序讲出来,情节发展只是一大堆日子的延续,而时间的堆程产生出意义,许三观屈从于命运,受制于造化,时间就成了命运和造化的强调形式。余华通过这种充分利用叙事时间在时距上的变化的做法,使整部小说在结构上显出极强的节奏感受,同时,它使时间安排服从于情节的变化,随情节发展需要压缩或延伸。《许三观卖血记》中就不能不提到叙事时间。“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另外,尽管《饥饿》的三章开篇时,采用了这种永恒的坐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三个坐姿,而是在作家的画面形成中,这是一种独特的坐姿。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坐在长凳上等待不来者的妻子的宁静她的小石头睡得筋疲力尽,而杂格鲁尔吸吮吸管,而在他们身边,男孩扎赫尔因感到不受保护的焦虑而挣扎。每章开头图像的这种视觉形成,加上三章中事件的并置和重叠,表明波萨提并没有像他在精美的壁画中挖掘的那样讲故事。时间可以说是一个固定的时间,因为小说不会随着叙事的推进而前进,不会随着人物的回忆而倒退。
我们可以说《饥饿》是以连续不断的饥饿感受事件为主要内容而进行了不断的重复叙述,但是《许三观实血记》以许三观不断卖血为主要事件而进行重复叙述。许三观的一生最主要的事件就是不断地卖血,重复的卖血就标志着他的生命历程。而杂格鲁尔的一生最主要的事件就是不断的饥饿悲剧,重复的饥饿困难就标志着他的生命历程。《许三观卖血记》和《饥饿》就是这样“控制”着时间,余华和波萨提在减弱了单纯的形式试验倾频向,关注意义价值的同时,成功地将形式纳人意义之中,使叙事策略本身成为作品意蕴构成的一部分,传达了一定的意味。
第三章:两部小说的艺术特点
本章围绕着《许三观卖血记》和《饥饿》两部小说中的艺术特点,展现它们是余华和波萨提作品思想结构及写作特色的转型作品,解释运用平实的语言,直接叙述、简单的人物对话、重复、意象象征等叙事手法。叙述成功地描绘出了从五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以许三观因生活变化而几次卖血摆脱困境为小说主线;而杂格鲁儿家庭面对饥饿和贫困的生存痛苦,表现了当时中埃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思想的转变过程,展现出了当时中埃底层边缘人物形象,将悲剧引申为生存性苦难,将苦难延伸向人性的崇高境界。本章是由两节组成的。
第一节:两部小说中叙述者的模式及其“重复叙述”技术
本节集中于展现两部作品的叙述视角和对话叙述模式、重复叙事的手法。《许三观卖血记》主题重复围绕的主要事件是“卖血事件”的重复,许三观一生卖血十二次。通过这十二次的卖血成功地展现出了许三观一生所经历的全部苦难。《许三观卖血记》小说采用重复的叙事手法向我们展现了许三观主人公坎坷悲苦的生活,通过“卖血”事件这一主旋律的12次重复吟唱,展现小说的主题内涵。从另一个角度说,许三观的苦难一生也就是用12次“卖血”经历构建起来的。而在《饥饿》小说成功地叙述了每天反复出现的场景,一个破碎的埃及家庭,由丈夫、妻子和他们的两个儿子组成。他们总是找到工作或资源,使他们远离饥饿的危险,并且然后他们也总是回到原来的状态,就是挨饿。你会感受到主人公所遭受的痛苦和饥饿,关于饥饿的小说中的叙述本来是对一切的饥饿、食物和饮料、人类住房、干净的衣服、清真食品、人类与妻子的温暖和亲密和需求知识的饥饿。两部小说的叙述足见苦难分量和人物在苦难中所表现出的抗争精神。展示出的生命的坚强和韧性,充满了令人震撼的悲剧精神,围绕卖卖血和饥饿的事件。在重复的卖血和饥饿事件中,作品形成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曲线和回环激荡的主旋律,表现了普通小人物的爱与恨、善与恶,表现了普通人物身上具有的人类的优秀品质:牺牲、奉献、无私、生命的韧性。
重复式的呈现,叙事,使《许三观卖血记》和《饥饿》这两部作品艺术手法圆熟老练,叙事和语言纯净,清晰。许三观和杂格鲁尔两个主人公是中国和埃及五六十年代在苦难线上挣扎中的中国人和埃及人的缩影,他们的生命也是活在重复中的,在重复中生存,在重复中戛然而止,完成了他们悲凉的一生。许三观和杂格鲁尔在苦难环境中呈现出的勇气和毅力是令人敬佩的,余华和波萨提两个作者于作品中传递出对他们俩的怜悯和同情,悲剧中所蕴含的温情也于不断地重复中显露。
第二节:“卖血”和“吃烧面包”之间的象征意象构成
本节重视探讨《许三观卖血记》中“卖血”的生命象征与涵义和《饥饿》中“吃烧面包”的生存苦难象征。《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以“血”为线索,描写了主人公许三观靠卖血度过了人生中一系列的苦难,并且战胜了生命中的苦难。年轻时靠卖血,他娶了媳妇、养活了家,可是当老了再一次去卖血的时候却被告知他的血已经没人要了,由此,他的精神奔溃。“血”本来是维持生命的必要元素,失去血,就意味着受伤或者死亡鲜血已不只是生命存在的象征,而是生命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许三观并不是不珍爱自己的血,相反,他坚定地认为自己体内的鲜血就是摇钱树。所以“卖血” 成为许三观一家度过困难的唯一办法了,卖血才能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当许三观七十来岁想为自己去卖一次血的时候,他却因为“血”卖不出去而在街头痛哭流涕,因为对他卖不出血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养活自己以及整个家庭的能力,“他的悲哀是绝望以后的悲哀”,在他的思维里“卖血”和生命这两个概念居然有了一种互相依赖的密切联系。
此外,《饥饿》小说中描述烤箱面包师阿卜杜的方式,而他将剩余的面包分给穷人的场景。还有在萨金娜无法偿还面包债务后,她将儿子扎赫儿送到阿巴斯的面包店带来面包。 在第一次访问面包店时,面包师阿卜杜要求扎赫儿扫一扫烤箱,然后从弯曲或烧焦的面包中取出他所想要的,在他的长袍上装满面包,然后带着它们小跑向房子走去。这两个简洁的小说场景成功地、简单地象征了边缘人的贫穷世界,体现了普通穷人的生活世界。可说,尽管小说的批判目标,波萨提放弃了任何个道德主张,而这正是赋予小说可信度的原因。他知道如何将自己置于简单人的角度,以及如何将目光集中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生存问题以及不断受到社会羞辱的威胁上。因此,他创造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原始形象。
波萨提小说所讲的饥饿,不是词汇意义上的饥饿,而是困扰人物的饥饿本质上是社会饥饿,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对面包、爱情和知识的渴望,是这种渴望社会和平的唯一表现。小说的章节然后分配给妻子、丈夫和儿子,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而是意味着他们的故事有几个方面,而章节中故事的发展历程,无非是表达了他们各自面对饥饿的策略,以及大家团结起来保护家庭和家人的贡献。饥饿真正的是痛苦的美妙交响曲;贫穷和饥饿的状态;不是字面意义上的饥饿,而是各个方面的饥饿;对爱的饥饿,对性的饥饿,对食物的饥饿,向我们形成一种信念,即波萨提是从内部描写农民和村庄的最佳作家。当我们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想我们应该做的便是主动去掌握“生活的自主权”,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敬佩许三观在实血历程中所体现出的那份难能可贵的“卖血的精神”。许三观是在苦难中以叹息和卖血应对无奈,而我们在看到人类渺小的同时,似乎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努力去改变这样的现状,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和波萨提,《饥饿》本来是关注现实、 外表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的作品。两个作者凭着他们卓越的想象力和极大的温情描绘了卖血以及饥饿感受这两种磨难的人生并由此而产生的悲情。